据环球网消息可知,日前,中国外长王毅访问印度,完成了3场会谈。双方对话氛围一度显得很积极:
王毅提出中印应聚焦合作、互尊互信,并以建交75周年为契机共谋发展;印度外长苏杰生明确表示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”,承诺始终支持“一中原则”,支持中方主办上合峰会;印总理莫迪则称中印是“伙伴而非对手”,承诺管控分歧、防止争端升级。
这些表态仿佛为两国关系注入一剂回暖强心针。
然而,局势在王毅离开后48小时内急剧反转。
央视新闻消息称,印度官员突然对外“澄清”,称苏杰生关于台湾的表态被“错误引用”,强调印度将继续推进与台湾地区的经济科技合作。
要知道,苏杰生“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”这一表述,已经被完整记录在中国外交部官网的通稿中。
回顾历史,印度在台湾问题上向来只模糊表示“坚持一个中国政策”,此次中方通稿中首次出现“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”的明确表述。以中国外交一贯的严谨性,若未获得确凿承诺,绝不会单方面改变表述口径。
而且,印度媒体自行发布的会谈视频显示,苏杰生在会谈中确实做出了相关表述,相关视频还在社交媒体X上广泛传播并引发讨论,尤其吸引了不少来自台湾地区的账号参与。
然而随后印度外交部发布的官方文字稿却悄然删除了这一关键表述,仅保留了印度国安顾问多瓦尔关于“坚持一个中国政策”的措辞。
此事可能存在的两种情形令人警惕:
其一,莫迪政府采取“口头承诺—实际反悔”的两面策略,先以积极表态换取中方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承诺,事后迅速翻脸,试图实现“两头通吃”。若属实,这种国家信誉的透支将严重破坏中印互信。
其二,莫迪政府内部存在分歧,部分官员或因与台当局利益关联,或因对华敌意,故意破坏中印关系进程。这种情况下,莫迪政府理应主动澄清立场,以行动证明改善关系的诚意。
对此,我外交部立刻给予回应,明确表示“严重关切和坚决反对”,并指出印方此举违背了双方沟通的实质内容。
此外,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,就在印度官员撤回涉台承诺之际,印度又在奥里萨邦第11次试射了“烈火-5”型洲际弹道导弹。印度方面称,这标志着历时近20年研制的首款国产洲际导弹正式形成战斗力,其战略部队首次获得可靠的远程核打击能力。
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曾明确表示,“烈火-5”的研制目标就是为了应对中国,弥补旧型号“烈火-4”无法覆盖中国全境的缺陷。
该导弹设计射程约5000公里,旨在能够打击中国北方的重要政治目标和东南沿海经济核心区域。在印度国内舆论中,“烈火-5”一直被塑造为印度跻身核大国、实现对华核威慑的标志。
印媒更是毫不掩饰其针对性,声称“该导弹射程覆盖中国全境、可携带核弹头的战略武器,足以震慑中国”。
看样子,印度颇有一副要和我军“核对抗”的姿态。但即便不采取先发制人手段,中国在反导领域的技术储备也足以应对“烈火-5”的威胁。
目前我军已列装先进的中段反导系统,甚至如“红旗-19”这类高空拦截武器已具备出口水准。印度核武库规模有限,“烈火-5”实际列装数量可能仅十余枚,要想突破中国多层次的反导网络,难度极大。
但中方说了一句话,也给莫迪留足了机会,在回应中点出,是“印度国内某些人”试图借台湾问题损害中国主权、干扰两国关系回暖进程。
也就是说,我们官方现在对印度的态度是,既期待双边关系整体改善,也警惕印度内部某些政治势力的挑衅。
那么,问题来了,为何印度一边谈合作,一边亮獠牙?其实,背后是多重矛盾的叠加。
首先,印度正面临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。
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征收的高关税尚未解除,印度需要与中国缓和关系以缓解外部压力,但长期对华戒心难以消除。这种“经济靠中国、安全防中国”的撕裂心态,导致其外交政策呈现高度摇摆。
其次,莫迪政府需平衡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与经济现实。
印度国内通胀高企、失业率攀升,民众对政府不满情绪累积。展示军事力量(尤其是针对中国)成为转移矛盾的快捷方式。
导弹试射在王毅访后立刻进行,绝非巧合——它既对内渲染“强硬形象”,又对外传递“印度不缺筹码”的信号。
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印战略互信的缺失。印度对中国在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始终高度敏感,视其为“战略威胁”。
尽管双方近年试图通过对话缓解紧张,但印度仍试图以核威慑作为心理安慰,试图弥补实力差距带来的焦虑。
当前亟需研判:印度寻求对华关系改善,究竟是为应对美国关税压力的权宜之计,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转向?若属前者,其反复无常的行为便不足为奇。
本月底,莫迪将赴华参加上合组织峰会,中印领导人有望举行双边会晤。合作与信任需建立在相互尊重核心利益的基础上,印方若持续摇摆,不仅将影响双边关系回暖,也可能损害其长远发展利益。
中方已释放足够善意,如今需要印度作出清晰无误的表态——是任由官员破坏互信,还是以实际行动兑现承诺?答案将决定中印关系能否真正迎来转机。
印度若真有意走向“大国崛起”,或许该学会一件事: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导弹能打多远,而在于外交是否守信、战略是否清醒。